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
中心小学 甄爱玲
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,我们重建了数学教育的新理念。在传授数学文化知识的同时,也付诸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学之中,使学生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。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非朝夕之功,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,一种综合素质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,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创新能力。在数学课中,如何进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?本人有点滴体会如下:
一、 融洽师生情感,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
每位学生都具有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,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这点,并且应充分地让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出来,使学生克服种种心理压力,让学生的想象暴露出来。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、引导者、合作者,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情感上,发挥学生的自主性,学生才不会因师道尊严而束手束脚、惟命是从、思维停滞、压抑创新能力的萌芽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:“在人的心灵深处,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,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、研究者、探索者。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,这种需要特别强烈。”因此,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、自己想的、自己做的,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、自我体验。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,更重要的是在“自主、探索、合作”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、学习习惯、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,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。总之,让学生积极思维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,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,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。师生情感的积极互动发展,便营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。
二、 动手操作,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
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”这一理念,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、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,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数学。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,思维始于动作,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,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,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。动手操作,使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习中来,又能多方面、多角度地观察事物。所以,在教学中,要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,依据教材内容尽量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。例如: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,在教学“长方形的面积”后,让学生帮助父母亲自计算客厅或房间装修必需的地砖钱。学生必须对客厅或房间的面积进行测量计算,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,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,培养数学应用意识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,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发,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。
三、 创设挑战性问题,培养创新能力
在教学“工程问题”时,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,而是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景,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与交流中发现数学
规律。“修一条30千米的公路,甲单独修10天完成,乙单独修15天完成,两队和修几天完成?”各小组解答之后,教师提问:你们发现了什么?学生发现结果相同,从而心中产生疑惑,为什么条件变了而结果不变呢?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得出结论:工作总量与所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无关。然后提问“如果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还能不能解答?怎样解答?”这时学生的疑惑更深了:条件都没了,还能解答吗?为了解决疑惑,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、讨论,发现可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“1”,把工作效率用完成工作时间的几分之一表示,用分数方法来解此题。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,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求知欲,而让学生享受到了“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吃”的喜悦,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,而且在积极思考中丰富了数学思维方式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。
总之,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,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,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,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,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。教师应积极转变
教育理念,改进教学方法,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,用创新的方法引导学生,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,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。陶行知指出:“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”。在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,置身于学生之中,师生互动,平等参与,让学生充分讨论,师生民主、平等对话,形成共识,对言之有理,独到创新的建议给予充分肯定,甚至大加赞赏,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,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创新的极好动力。